【新春紀事】石刻非遺傳承人拉花:讓式微民間藝術(shù)變?yōu)楦咴r(nóng)牧青年致富“敲門磚”
【解說】冬日清晨,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宗科鄉(xiāng)拉花創(chuàng)新工作室里傳出清脆的敲擊聲。壤塘縣宗科文化傳習所所長、阿壩州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項目石刻的代表性傳承人拉花,正手執(zhí)一把細長的刻刀,用扁平的鐵錘,有節(jié)奏地敲擊著刻刀尾部,在石板上雕刻著寓意著新年風調(diào)雨順的黃財神。
壽星與仙鶴、神龍與鳳凰、十二生肖……在拉花的工作室內(nèi),各式各樣栩栩如生、惟妙惟肖有著美好寓意的石刻作品陳列在不大的展臺上。與壤塘傳統(tǒng)的淺浮雕形式的石刻不同,拉花的石刻更加注重作品的立體和層次。拉花介紹,近10年,隨著雕刻工具的更迭以及他不間斷地鉆研和打磨,如今他的石刻“鏤空”技術(shù)已“小有所成”。
【同期】四川省阿壩州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項目石刻代表性傳承人 拉花
10多年前,我們?nèi)捞量h縣委書記和縣委縣長,喊我們?nèi)タ疾欤?到)另外的地方去,去看一下我們的石刻怎么樣,他們的石刻怎么樣。我們回來了(發(fā)現(xiàn))我們的是石材也不行,技術(shù)也不行。然后我們看見他們刻得就很好,(因為)我們自己是去看了別人的(石刻技術(shù)),我們心里面有個印象,然后就我們慢慢地(鉆研),技術(shù)就高起來了。以前(幾乎)沒有(鏤空技術(shù)),但是有一點點,但是很粗糙,因為他們以前就沒有工具,就是雕刻那個工具就很少,現(xiàn)在工具也多。
【解說】據(jù)悉,自12歲跟隨爺爺學習唐卡繪制隨后學習石刻以來,拉花已從事拉花從事藏族石刻20余年,拉花創(chuàng)作的石刻作品也遠銷香港、澳門、廣東、浙江等地。按當?shù)貍鹘y(tǒng),石刻技藝是一門家傳手藝,但拉花卻有意打破這種傳統(tǒng)。近年來,拉花廣招學生,前后帶出300多名徒弟,其中絕大部分是“放牛娃”出身。
【同期】四川省阿壩州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項目石刻代表性傳承人 拉花
我心里面想了,我也是個共產(chǎn)黨員,我心里面這樣(想)我一個人發(fā)財了,他們沒有的話,我心里面很難受。我就把我所有的鄉(xiāng)上的,或者(其他)哪里的都好,都通知了,我說你們想學的話,來我這學,我就一分錢不收你們的學費。你們學會了就跟著我做的話,我就給你們工資。你們想走,(在)外面去畫也好、刻也好,隨便你們想走(就走)這樣子。
【解說】今年37歲的仁青扎巴就是拉花的“得意門生”之一。從零基礎(chǔ)的“放牛娃”成為技術(shù)精湛的石刻工匠,8年多時間,仁青扎巴沒交過一分錢學費,反而增加了不少收入。仁青扎巴說,通過石刻,一年下來,自己少則有8萬元左右的收入,多則有10多萬元,非遺石刻正深刻改變當?shù)剞r(nóng)牧青年的命運。
【同期】拉花創(chuàng)新工作室學徒 仁青扎巴
當時我在這(個)時候(時間還)在放牛。他們這個工匠技術(shù)和畫唐卡,他們是不外傳的。然后拉花老師在有一年他就開始要教(收徒)。每個人想學的(他)要教學生(畫唐卡和石刻)。我也想這個是一門技術(shù),就跟著他(拉花)學了這個。最大的收獲就是我這個學會以后,就第一就我學會了一門手藝,第二就是我不用到處去跑,在這里(家)門前就可以掙錢了,而且收入也提高了。
【解說】隨著黃財神的石刻逐漸成型,拉花表示,新的一年,他希望讓更多年輕人重拾石刻這項民間技藝,讓石刻在涉藏地區(qū)煥發(fā)出更旺盛的“生命力”。同時自己將在內(nèi)容上嘗試突破,在石頭上雕刻出更多反映藏族人文與自然風光的作品,向世人展示獨特的藏文化魅力。